引言
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作为神经科学与工程技术深度融合的前沿领域,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它通过建立人脑与外部设备之间的直接信息通道,为人类提供了全新的交互方式,并有望在医疗康复、智能家居、虚拟现实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探讨脑机接口的最新研究进展,揭示神经科学前沿技术融合创新的奥秘。
脑机接口技术概述
脑机接口技术是指在人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的直接信息通道。通过采集、解码并反馈大脑神经活动信号,BCI让意念控制不再是科幻,而是逐步成为现实。这项技术最初的目标是帮助因疾病或伤残失去行动、语言能力的人群重获与世界沟通的能力。如今,BCI的应用正从医疗康复、神经疾病治疗,逐渐拓展到智能家居、虚拟现实、甚至人机共生的未来场景。
脑机接口技术分类
根据技术实现方式,BCI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侵入式脑机接口
侵入式脑机接口通过手术将电极植入大脑,获取高质量神经信号,适合精准医疗,但面临伦理与安全挑战。例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杨志刚医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赵郑拓研究组共同完成的研究,首次实现了大动物模型上免开颅(血管内介入式)、多通道、单神经元活动的记录,为未来脑机接口乃至神经界面应用和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康复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
非侵入式脑机接口
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无需开颅,通过脑电(EEG)、近红外(fNIRS)、超声等方式采集信号,安全便捷,适合大规模应用,但信号质量有限。例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树耿博士和上海交通大学陈铭易副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的研究,通过改进EEG信号采集集成电路(IC),采用高输入阻抗、高共模抑制比(CMRR)等技术,有效提高了信号质量,增强了对脑电信号的处理能力。
脑机接口技术融合创新
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在脑机接口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信号识别和控制精度方面。例如,强脑科技将AI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投入巨额研发资金,推动算法创新和硬件升级。公司研发团队由多名国内外神经科学、深度学习专家组成,持续探索多模态神经信号融合、低功耗神经处理芯片等前沿技术。
超声技术与脑机接口融合
超声技术与脑机接口的融合为BCI的精准化、无创化与智能化提供了更新路径。例如,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团队将经颅FUS刺激与脑电图(EEG)结合,通过精准调节特定脑区视觉皮层V5区域的神经振荡,显著提升了非侵入式BCI的通信性能。
微创技术
微创技术在脑机接口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植入式脑机接口中。例如,意大利医疗科技企业Corticale SRL宣布自主研发的SiNAPS神经探针,以头发丝厚度(仅微米级)的微创植入体,实现了单细胞分辨率的大规模脑电信号采集。
脑机接口技术未来展望
随着神经科学、人工智能、超声、微创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脑机接口技术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脑机接口技术有望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
- 提高信号采集和传输准确性
- 提高处理效率和响应速度
- 改进人机交互的自然度和舒适度
- 扩展整个系统的无创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结语
脑机接口技术作为神经科学与工程技术深度融合的前沿领域,正引领着人类迈向全新的交互方式。通过不断融合创新,脑机接口技术将为人类带来更多惊喜和可能性。